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国家层面对养老问题也愈加重视。今年国办“1号文”首次聚焦银发经济,吹响了银发经济的总动员令,这也使得2024年被称为银发经济的元年。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在多处对养老问题给予关注,并设定了相关的目标,如加大基本养老等财政补助力度,推动养老服务扩容提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加强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深化养老服务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等等。
如何理解政府工作报告对养老相关的政策安排,发展养老服务业、个人养老金等应该如何对政策进行完善?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进行了专访。
郑功成: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10年以来,我国人口结构深刻变化趋势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老龄化与少子化并行。以202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之比达14.2%为标志,我国已经从轻度老龄化步入了中度老龄化阶段,且不可逆转地向深度老龄化迈进;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2岁,正在向80岁的高龄社会迈进;而生育率在近几年间掉入了低水平陷阱,且短期内难以改变;家庭结构小型化且以1人户、2人户为主体。这些事实决定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不可逆转,发展养老服务业事实上成了关乎所有老年人及每个家庭幸福的国之大事,并且客观上已经处于至关重要的窗口期。
然而,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的局面并未改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量不高、人力不足。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不能得到公众普遍认可,这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消费信心,进而又反过来影响着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效益与效率,在城乡居民养老服务需求日益高涨的情形下,呈现的却是无钱者无力消费、有钱人不愿消费、大部分对养老服务有需要者得不到满足的现象。因为没有质量的养老服务不会吸引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消费,而不能将庞大的养老服务需要转化成为有效的现实服务供给,养老服务业就只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朝阳产业。
另一方面,在日益高涨的养老服务需求面前,谁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已经成为世纪难题。在少子高龄化不可逆转的时代背景下,要建立一支数量逾千万量级的庞大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整个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可见,我们必须凝聚一个共识,即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关键性窗口期,必须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壮大专业人才队伍为条件,进而增进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对养老服务业的信任,让有需要的老年人能够放心消费,让老年人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化成现实的消费行为。
结合现实,可以发现,要解决养老服务领域质量不高与人力不足的问题,仅因循强化标准和增加人力的既有路径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愿意投身养老服务业的劳动者偏少,在现有养老服务从业者中真正具备专业素养的偏少,加之各地发展水平及养老服务的硬件、软件设施条件相差悬殊,这种现象不仅很难得到缓解,而且可能伴随少子高龄化现象的进一步发展更加严峻。因此,要发展好我国养老服务业,还必须开辟新的路径,而推进智慧养老显然是必由之路,即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全方位地融入养老服务发展的全过程,以促使整个养老服务业的质量得到普遍提升,并缓解养老服务业人力供给不足的问题。我这里说的是以智能化弥补人力之不足,但不能简单地以智能化替代人工服务,因为老年人是有情感的人,需要的不是一个机器,在这方面一定要把握好“度”。
可以肯定,只要在新时代的养老服务中注入智慧养老元素,让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工具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的养老服务质量就会得到快速提升,人力不足的问题亦会因效率提升而得到缓解,进而推动整个养老服务业朝着全面、有效地满足少子高龄化条件下养老服务需要目标稳健迈进。一个高质量、有效率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全面建成与发展,不仅会为所有老年人及亿万家庭提供清晰、稳定的老年保障安全预期,而且会成为人口结构深刻变化背景下的民生经济新增长点,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全体老年人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而提供有力支撑。
351907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